「為孩子找回快樂遊玩的地方」島讀人物╳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李玉華

「為孩子找回快樂遊玩的地方」島讀人物╳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李玉華

文:林立恆(亞洲公共文化協會 兼職研究員);圖片來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粉絲專頁

有一段時間,公園的鞦韆、磨石子溜滑梯這些好玩的遊具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塑膠罐頭遊具,彷彿複製貼上一般,置放在公園的一角。

有一群常常帶孩子到公園玩的家長感到納悶,為什麼政府拆掉公園的遊具,沒有讓居民知道,也沒有任何說明。孩子問爸媽為什麼溜滑梯不見了,自己卻無法解釋。因此他們打了1999市民專線,得知從2015年開始,雙北不符合國家標準(CNS)關於遊戲場法規的遊具就要拆除。

「難道不符合法規,只有拆除這條路嗎?」這群家長希望為孩子找回好玩的公園,因此組成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開啟了改造公園的大工程,嘗試讓孩子的聲音進入公園的設計之中。2015年成立至今,特公盟實際參與的公園改建案例近一百座,同時也培育了許多小小公民。

李玉華是特公盟的成員,有豐富的旅行經驗,看遍各國城市的公園遊戲場及兒童友善空間,深切感受臺灣給予孩子的公共空間非常不足,因此投入兒童遊戲公共空間的改造,她要分享監督國家改善兒童友善空間的歷程。

公園是用來「安全」的地方?

臺灣社會的傳統教養觀念認為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往往揠苗助長,過早將孩子送進各種才藝班,但是孩子的未來不是只需面對學業,人生中有許多難題要克服,其實大人們也希望培養出有韌性的孩子,有辦法自己找到方法面對挫折。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公園遊戲場的小小空間就是很好的練習場所。

近年來教育的觀念有所翻轉,漸漸意識到遊戲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公盟要推動的是一項過去在臺灣較少受到關注的理念——「兒童遊戲權」。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宣示:

「兒童有休息及玩樂的權利,有獲得適合其年齡發展的休閒娛樂及自由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權利。成人要尊重且鼓勵這個權利,並積極提供兒童適當的休閒活動。」

儘管兒童遊戲權是兒童的基本人權,卻是大人決定一切。許多的公園遊具因為「中華民國國家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縮寫CNS)而被拆除,換上沒有挑戰性的塑膠罐頭遊具。

特公盟在2015年成立之初便與公部門聯繫,臺北市政府辦了一場會談,會議中公部門的承辦人員以法規(CNS12642、CNS12643)為由,駁回了特公盟提出的公園想像。然而CNS其實是產品的商業標準,在遊戲場卻成為「安全」的保證,認為只要遊具符合這個法規,就等於安全,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臺灣的風氣,民眾期待政府要為安全把關,而塑膠罐頭遊具是公部門對於公園安全想像的實現。

特公盟遇到的第一個阻礙公園改造的就是這些法規,因此一起想辦法要把所有法規讀懂,希望在遵守法規的原則下,將公園改造成有挑戰性、有遊戲意義的場所。此外,特公盟的成員們也分工比較了歐洲法規、美國法規、澳洲法規,發現每個國家的標準都不一樣。玉華特別指出歐洲法規的差異,在遊戲場的規定方面,特別加註說明遊戲場是孩子的空間,強調使用者主體是孩子,遊戲場的設計必須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需求。

知行公園之亂:以安全之名全給我封起來!

2015年開始,在特公盟的參與之下,改造了許多公園,然而直到2021年,安全至上的思維還是最大的阻礙。

北投的知行公園改造完成後,遭附近的住戶投訴,認為其中幾項遊具有潛在的危險。當地議員很快就去要求臺北市府公園處架設圍籬,將遊具圍起來,政府又在「絕對安全」的考量下,封鎖改造後的公園。矛盾的是,起初阻礙公園改造的是法規,而依據法規改造後的特色公園,又因安全之名而遭封鎖,突顯大人們安全至上的思維,凌駕於孩子的遊戲權。

玉華認為真正的問題,是沒有人問問看孩子的想法。

大人強調公園遊具必須絕對安全,在知行公園之亂中,網路上有許多反對意見,不在乎公園遊具必須有挑戰性,只在乎小孩的安全,而政府第一時間封鎖危險遊具是正確的。民眾對待公園的態度,其實也與過去對待山、海洋的態度一樣,要求政府把有危險的地方封死,而不是教導民眾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直到近年才漸漸有所轉變。

不過網路上也有贊成特色公園的呼聲,已經有民眾意識到家長也有責任照顧孩子的安全,並且教育孩子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大人必須做的,是在現場觀察孩子遊戲的狀況,而不是阻止孩子接受挑戰。

特公盟也向當地議員反應,希望聽聽孩子的意見,其實孩子們沒有那麼脆弱,有辦法評估自己的狀況,安全地遊玩,然而議員辦公室團隊卻回答:「孩子的意見不是意見」。如此的回覆讓人灰心,孩子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見。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for children by children

公園遊戲場是要給孩子的,但是孩子卻沒有表達意見的管道,因此需要有一種方式聽到兒童的聲音。華山大草原遊戲場在設計階段就納入孩子的意見,是一次把孩子對公園的想像,實現出來的案例。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是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與民間團體的合作,推動了「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改善工程」,委託景觀設計公司、眼底城事、為為設計執行,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邀請孩子參加工作坊,要藉由工作坊聽見孩子的需求,為孩子量身訂作遊戲場。

兒童遊戲工作坊的進行是先公開徵件,請設計師、專家學者從中挑選出有趣的作品,邀請這些投稿中選的孩子來參加工作坊。在評審過程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難過的現象,大部分的稿件都缺乏創意,多半是鞦韆或是溜滑梯,過去安全至上的環境已經對孩子造成影響,無形中限縮了孩子的想像。

徵件階段結束之後,工作坊正式登場,工作坊的用意是讓大人了解孩子遊玩的「意圖」,如果只是問孩子喜歡什麼,答案都是很固定的,例如鞦韆、溜滑梯,但這些遊具不代表遊玩本身。因此需要特公盟的成員來擔任「孩子王」(Play Leader)陪伴孩子遊戲,在遊戲中觀察孩子遊玩的意圖、轉譯孩子的想法。

特公盟邀請獲得入選的孩子到華山大草原現地,舉辦繪本說故事,引導孩子進入玩耍的情境,又準備許多自然素材,例如木板、瓦愣紙箱、色紙、黏土等材料,讓他們想像這裡的風貌以後可以蓋出什麼樣的遊具,然後拿材料動手做,請孩子用箱子堆出他要的樣子,這樣孩子王就能大概知道孩子想像中的遊具尺寸。

有個孩子帶他的小車車參加工作坊,在沙坑裡面做了小水道,說要跟小車車一起溜滑梯,孩子王把這個想法放進沙坑,現在華山大草原遊戲場就有個漩渦狀的磨石子設計,上面有水會流出來,變成讓車車溜滑梯的小水道。

華山大草原還有個長長的溜滑梯,孩子說不想要走簡單的階梯上去,要有障礙、有挑戰,設計師就使用石頭建材,將那段階梯設計成高低不齊的樣子。

為了模擬社會的多樣性,工作坊也挑選了坐輪椅的孩子,這個孩子說他希望有高低起伏的地方,讓他可以坐在輪椅上溜下去再衝上來。所以華山大草原現在也有了高低曲折的木棧道設計。

孩子王還會問孩子:「他想要跟誰玩?」這是要讓他知道這裡有不同的孩子,未來也會一起使用這個公園。

這是要讓孩子認識,社會上不會只有跟他一樣的人,還有許多不同的人,他們會有不同的意見。

對每個人都溫柔的城市

孩子是社會的產物,特公盟推動的公園參與式設計,同時也在培育小小公民,孩子如果知道他的意見會被採納,並且實現出來變成公園,他就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參與到更廣大的公共事務討論之中,他們未來會是關心公共議題的人,是政治的參與者。

環境的樣貌反映了人們的集體意識,長期以來,人們疏於關心公共空間,公部門以不要出意外的安全原則來設計公園,遊戲場自然就變成很貧乏的樣子。特公盟的出現扭轉了這一切,也喚醒家長們對於公共空間的關注,以及引進兒童遊戲權的討論。

然而特公盟也不只是倡議兒童遊戲權,而是把眼光放在同樣是弱勢的各個群體身上,除了改造出各種不同孩子都能在其中遊玩的公園,也期待創造出一座友善的城市,最後玉華說:

「如果這座城市對每個族群都友善,住在裡頭的人就會對每個人都溫柔。」

本集島讀帶領人:立恆
本集島讀人物: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李玉華
———————————————–​
各大平台登場,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請追蹤我們​
iTunes(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Ok72aX ​
SoundOn: https://reurl.cc/dxzdbg ​
Spotify: https://reurl.cc/ye15N8 ​
KKBOX: https://kkbox.fm/0t0c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