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側記】緬甸軍變180天:經濟的凋零、公民社會的反抗、平行政府對國運的影響
(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座談側記】緬甸軍變180天:經濟的凋零、公民社會的反抗、平行政府對國運的影響

文:Rex(亞洲公共文化協會實習生);圖片來源: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距離2月緬甸的政變,已過去半年。各國媒體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也隨著時間下降。然而,緬甸的局勢真的穩定下來了嗎?本次座談,Thompson 先生分享了他在第一線的觀察,讓我們了解緬甸當下的真實情況。而馮嘉誠先生則以分析國際社會的反應和行動,顯示當前全國團結政府(NUG)所需面對的挑戰。

更多座談細節請見:https://apca.tw/?p=3414

Anxious Myanmar young protestors


緬甸現在進行式

  • 社會動盪,經濟受創

對抗軍政府的示威活動持續中,較為激進的抗議者會策畫一些攻擊行動,例如炸彈攻擊,社會人心惶惶。Thompson表示,近期在他的住所附近,便發生了多起炸彈襲擊事件。

同時,銀行業在疫情與政變中受到嚴重影響,除了緬幣持續貶值,還面臨現金短缺的情形。Thompson描述,ATM前總是大排長龍,擠滿了想兌現的民眾。而一位熟識的金融分析員也告訴他,預測今年緬甸GDP會縮減20%。

經濟的凋零,也讓抗議者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想以罷工、不合作運動阻斷軍政府的財政收入,表達反對的聲音;另一方面,又需要錢購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不得不復工。

 

  • 以「控制」為核心的政策

Thompson認為,目前的敏昂萊政府相較於當年的登盛政府,多為武官出任內閣,缺少專業學者的輔助,因此整治經濟的能力與經驗不足,而以「控制」作為施政核心思維。當然,首要目標就是不合作運動與全國團結政府(NUG)。

具體行為像是:私下發函給多家金融機構,要求其停止與抗議組織的來往,並提供相關資料,如ATM的使用者紀錄;又或是數次派人到日緬合作的蒂拉瓦經濟特區,進廠檢查工人是否參與罷工。「我們有向軍政府抗議,」一位日籍老闆向Thompson抱怨。「不過沒什麼用就是了。」

同時,軍政府會沒有理由的抓人。Thompson提到,他有一位美籍的同事六週前遭到拘捕,至今官方仍未有任何解釋。此舉除了讓記者、抗議者感到不安,也讓外國公司對派駐員工的人身安全有所疑慮。

 

  • 外資撤離,NUG極力挽留

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再加上軍政府的政策,讓不少外商憂心忡忡,甚至撤資逃離。像是Thompson提到,過去在緬甸投資近十億的挪威電信,最近以一億的低價,轉售在當地的業務。他認為軍政府正在進行的網路監控計畫,是導致撤離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此,NUG也發表聲明,除了希望能挽留挪威電信,也釋出善意給「對緬甸人民有長期利益」的投資者。這也顯示NUG開始理解外商的為難,並放軟了先前要求他們停止繳稅的強硬態度。

 

  • 軍政府的經濟藍圖

面對外資撤離,軍政府有著自己的想法。

他們推行多年前失敗的政策,如國營工廠、進口禁令等,想讓緬甸自給自足,降低對國際經濟的依賴。同時,宣布太陽能的招標案,並喊出將緬甸發展成電動車生產國的口號。不過,目前只有中國企業有興趣。

Thompson認為,緬甸的防疫物資多仰賴進口,而仰光嚴重的疫情,或許會讓軍政府考慮放鬆禁令,甚至尋求與罷工醫生合作。

 

國際社會對緬甸政變的態度

  • 東協與「五點共識」

馮提到,東協前陣子提出的「五點共識」,可作為政變雙方和解的基礎。同時,背後有歐美大國的支持,提供了坐下來對話的機會。

但從四月至今,仍未看到實際成效,而且東協成員的立場也有所矛盾。像是在聯合國關於緬甸的提案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五國表示支持,但汶萊、柬埔寨、寮國、泰國四國卻棄權。此外,東協也難以決定負責和談事務的特使。

 

  • 中俄與軍政府關係密切

中國駐緬大使館在近期的發文中,改變了對敏昂萊的稱呼。從「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轉為「緬甸領導人」。不過馮認為,這還難以斷定中國是否正式承認軍政府。而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對緬甸著墨較少,主要批評西方國家「單邊制裁」和「不當介入」的政策。

俄國則是敏萊昂政變後首先拜訪的國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軍備,可能也有洽談購買疫苗,而馮認為還有拉攏俄國,平衡中國影響力的意味。

 

  • 歐美譴責、日本態度曖昧

歐美各國自4月起,陸續通過對軍政府相關企業的制裁,並發表譴責聲明。但目前軍政府無正面回應,成效仍有待討論。

不過,美國最近開始向東協施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7月於東協外長特別會議上,提到《東協憲章》中的原則,並要求東協採取行動,實踐「五點共識」並盡速委任特使促成雙方會談。

日本的立場則飄忽不定。官方曾在5月表示會停止、凍結與緬甸間的國際援助,但遲遲未見政策落實。而日本緬甸協會則表示,日本應以雙方交好的方式促成民主,不要推翻軍政府,或是像西方國家一樣採取強硬的手段。

 

問答Q&A

  • 中俄在UN的影響力,會如何影響緬甸局勢?

Thompson:目前還言之過早。在9月召開UN大會之前,還有很多變數會左右大國的態度。一位退休的西方大使曾分析,中、俄和不少國家曾在大會的動議中,選擇棄權,表示這些國家仍在觀望局勢,未決定立場。也有一種說法是,軍政府能否控制疫情、NUG能否向大國證明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治理緬甸,會是接下來的關鍵。

 

  • NUG從外人的立場來看,有很多的作為,但是實際運作和在當地的影響力是如何呢?

馮:國際媒體對緬甸政變的熱情逐漸下降,未來在缺乏關注的情況下,NUG的合法性、代表性將受到莫大的打擊。雖然目前NUG在公民社會中的關注不少,但能否在國際社會中立足才是重點。不然在他國眼中,NUG會更像是個公民團體或NGO。不過近期,NUG也積極地與各國(日本、歐盟)國會溝通,雖然無法藉此直接獲得大國的承認,但是個好的開始。

 

  • 目前翁山蘇姬被軍政府扣留,而NUG仍保持她國務資政的職位。考慮到她執政時期對公民社會和言論自由的打壓,兩位怎麼看待NUG的這項決定呢?

Thompson:這對NUG來說有好有壞。一方面,鑒於她先前在國際社會的聲望,大國們會懷疑,NUG能在缺乏她坐鎮的情況下,與軍政府抗衡嗎?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她目前不在組織中,NUG才能做到一些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像是公開承認當年對羅興亞人及少數民族的迫害,並為此致歉。而這也成為NUG與民地武結盟的重要基礎。當然有些NLD的元老,對新的羅興亞人政策表示反對,但最後為了與民地武合作,作出了讓步。此外,各國目前更關注NUG的財政規劃和使用,想確認提供的支持是否有意義。

馮:有好有壞。年輕一輩對翁山蘇姬的熱情遠不及上一代人,而且這次跨民族青年的合作,其實就是為了擺脫她的影響。因此,從極度樂觀角度來說,這次的政變為緬甸民主化提供了新動力。畢竟她的年紀,未來也很難繼續推動緬甸的民主化。

 

  • NUG對少數民族的態度,是為了與民地武結盟的妥協,又或是真的願意接納少數民族呢?接下來我們應該注意哪些面向?

Thompson:真的很難說。雖然民地武出來批評軍政府,但最後還是看哪方有勝算而選擇立場。因此不少外交官和抗議者也表示,NUG比起強調少數民族和後續政策,不如先思考如何妥善運用外國的支援,獲取國民的支持,並在這場艱難的對抗獲勝。目前NUG爭取到兩個民地武的支持,但還有兩個具實力的團體未表態。如西部的若開幫,他們的立場較為反對羅新亞人;東方的佤邦,除非他國介入或軍政府倒台,否則他們不會出手。所以目前NUG最大的難題,是如何促成與外國、民地武之間的實質合作,增加實際的力量,而非只在社交媒體上發言。

馮:我認為NUG在少數民族的議題上,屬於被動的角色,像羅興亞人的議題便是受到美國的要求而發出聲明。雖然這樣有助於獲得外國的支持,但也會激起國內民眾的反感。對於目前急需兩方支持的NUG來說,非常難以平衡。雖然會違反民主社會的原則,但在談策略的時候,某些東西過於公開未必是好事,因為容易反彈,同時也可能影響後續佈局。這對目前的NUG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事實上民地武之間的關係也非十分融洽。像是鄰近泰國邊境的撣邦,內部四分五裂,甚至會互相開火。如何團結這些組織也是NUG接下來要面對的難題。

 

【時間】2021.7.16(週五) 19:00-21:00

【主持人】亮亮|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秘書長

【主講人】Thompson |《Frontier Myanmar》特約編輯和業務總監。

【與談人】馮嘉誠|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攻讀博士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東南亞國際關係和東亞國際安全。

【主辦單位】亞洲公共文化協會 Asia Public Culture Association